2024年04月29日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旅 江苏经济新闻网 > 文旅

著名美学家潘知常教授专著72万字《走向生命美学》问世

2021-12-20 来源:江苏经济新闻网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美学家潘知常教授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刚刚出版他的72万字新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以下简称《美学建构》),便是佐证。

对寻常人来讲,美学有些抽象。但潘知常在《美学建构》中以创新思维、翔实论证予以解构,他认为,美学亟待从“实践”走向“生命”、从“小美学”走向“大美学”,直面现实世界,直面美学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密切关联,在虚无主义泛滥的时代,担当起时代领航者的光荣使命。

显然,这是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微信图片_20211219192229

潘知常教授专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

在美学领域著作等身的潘知常,完成《美学建构》,也是继《生命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诗与思的对话——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等专著之后针对“生命美学”的又一次系统阐述。这本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的学术专著,是与李泽厚先生所代表的实践美学近40年旷日持久的美学对话,是真正的思想对话,真正地来自思想家的顶级对话。

《美学建构》的出版,还被认为是对于“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的回应。第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也始于潘知常的学术研究,他曾以60万字的专著《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回答了“以美育代宗教”这一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命题”。而今,他又以72万字的篇幅,回应了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问题”——“生命/实践”。

新著《美学建构》中,作者论述了自己首倡的“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同时还论述了自己孜孜以求的“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潘知常指出:“美学的奥秘在人。”美学是在人类相继从“宗教时代”“科学时代”进入美学时代以后,进而从“以宗教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进行的人性启蒙拓展为“以美的名义”进行的人性启蒙。

潘知常坦言:“生命美学理论的破土而出并逐渐走向成熟的美学新学说,经历了多个时期。生命美学意在建构一种更加人性、也更具未来的新美学。在生命美学看来,美学对于审美活动的关注不同于文艺学对于文学问题以及艺术学对于艺术问题的关注。它是借美思人,借船出海,借题发挥,是借助于对于审美活动的关注去关注‘人’。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其实就是一个通向人的世界、洞悉人性奥秘、澄清生命困惑、寻觅生命意义的最佳通道。”

潘知常教授作学术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造就了中国的生命美学,也涌现出以李泽厚为代表的享誉学界的一批著名美学家。潘知常的异军突起,身后就站着李泽厚。

上个世纪60年代,潘知常曾经居住在北京的和平里九区一号。当时,李泽厚的家也在这里。他站在自家的窗前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先生家的窗户。不过,那个时候他只有七八岁,只知道“李叔叔”,而不知道什么是“实践美学”。

斗转星移。1984年6月,已身为郑州大学中文系一名年轻教师的潘知常,刚刚结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的一年半进修,担当起《美与当代人》创刊(后更名为《美与时代》)的任务。为此,他曾专程赴京登门拜访李先生,虔诚求教并希望得到李先生的支持。

那天的访谈,潘知常撰文并发表在《美与当代人》创刊号上。其中的内容也被节选收入了李先生的随笔集——《走我自己的路》。

耐人寻味的是,恰恰也就是在这一年,潘知常却同时在《美与当代人》创刊号上发表了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美学何处去》,偏偏毅然走上了与李先生所力主的实践美学背向而行的道路,“虽千万人吾往矣”,与李先生在美学观点上产生根本分歧。为此,后来李先生曾经六次公开批评过潘知常所力主的生命美学——这在李先生一生中的公开批评中也许是最多的也是十分罕见的——甚至在自己的封笔之作中,他还是断然把潘知常所力主的生命美学列为他最终也无法接受的三种美学主张之一……

《美学建构》目录页面。

但是,也有众多的学界名家给予潘知常以坚定的支持。

著名美学家周来祥认为:“随着朱光潜、蔡仪、吕荧等老一辈的相继去世,随着美学探讨的发展,美坛上也由老四派发展为自由说、和谐说、生命美学说等新三派。”

著名美学家阎国忠先生认为: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相比,“潘知常的生命美学更有资格被称之为一个逻辑体系。”

著名美学家劳承万认为:“生命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启航的讯号。”

著名美学家王世德甚至率先垂范,写下了长篇论文《潘知常生命美学体系试论》。

在美学界之外,也有不少来自各界的著名专家曾经给予宝贵的支持。例如俞吾金、刘再复、袁世硕、陈伯海,等等。著名经济学家赵晓就指出:“潘教授一系列哲学、美学与信仰的文章,相当了不起、非常有力量。如果潘教授在知识上有神学、哲学和美学的打通,那他很可能会是中国奥古斯丁式的人物。”

面对褒奖,潘知常始终强调,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李先生给予自己的影响非常大。他一直觉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们的探索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是其挑战美学高度的动力。

5da2353fefa893d1ebe034f3af5316f

潘知常教授专著。

这个挑战,潘知常近40年如一日,从未懈怠。

从1985年潘知常首倡生命美学新学说至今,他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18项奖励。近40年中,他所力主的生命美学也在更新与完善。1991年,他出版了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生命美学》;1994年,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对于实践美学的质疑席卷全国;直到眼下,在“与蔡元培先生对话之后”,作为“与李泽厚先生的对话”,《美学建构》也应运而生。

与众不同的是,徜徉在美学世界的潘知常,还呈现着非同寻常的“花样年华”。

近40年间,除了美学专著以外,他还出版了《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头顶的星空——美学与终极关怀》《潘知常美学随笔选》……其中涉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红楼梦》《哈姆雷特》《悲惨世界》《日瓦戈医生》等名家名作。形成了“大美学”研究的宽泛路径。

潘知常关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也成绩斐然。今日头条曾经根据全国6.5亿电脑用户调查“全国关注度最高的红学家”,他位列第四。其在喜马拉雅讲授《红楼梦》,播放量逾900万次。

潘知常教授专著。

目前,潘知常正专心致志地写作《美学建构》的续篇《我审美故我在——生命美学论纲》,篇幅也会在70万字左右。这可以视为他在近40年中关于生命美学思考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此之后,还有令人神往的百万字的彩图本《中华美学精神》上下卷以及《红楼梦评论》的专著写作,在等待着他。

从以梦为马的时代到真正有美学的时代,潘知常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历史进程中较早“崛起的美学新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当今之世,‘物质文化需要’被提升为‘美好生活需要’。这意味着当我们从‘新时期’进入‘新时代’,更加精准的经纬度已然呈现,昔日陈旧的航海图也不复有效,以‘增长率’论英雄更已经成为明日黄花。‘惟自由与爱与美不可辜负’的生命美学将更加大有作为。”潘知常自信地说。

遗憾的是,2021年11月3日,李泽厚先生溘然长逝,享年91周岁。

李泽厚先生的离去,让灿烂辉煌的美学星空一时黯然失色。在后美学时代和没有李泽厚的美学时代,中国美学呼唤新的领军人物的出现,成为能够催生新的美学精神,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生态和谐、指引人们心灵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火炬手。

令人欣慰的是,在潘知常日臻完善的生命美学体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美学的日臻完善,也洞窥到中国美学界留给中国思想界的灿烂星光。《美学建构》的出版,为中国美学界送来了“哥白尼式革命”,意义重大。

(撰文/梁平  责编/田甜)

关于本站 | 服务条款 | 广告报价 | 新闻投稿 | 城市加盟 | 招贤纳士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4-2024 © 南京苏台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域名:www.js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53719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769号
技术支持:南京博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网站建设